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宋學勤(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教授)
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構建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必不可少的思想史資源。在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三大體系”亟待高質量構建的新時代背景下,科學把握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是盡快補齊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短板,不斷強化、優化中國共產黨思想史體系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绷暯娇倳涥P于大歷史觀的重要論述,為深入開展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遵循,而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的開展,能夠體現大歷史觀的深刻內涵。以大歷史觀視之,在引發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動力中,中國共產黨是主要的動力之源,在社會變遷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的主旨是尋繹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變遷之間內在的運作機理及其思想邏輯
傳統的中共黨史研究一直遵循政治史范式,以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為論述中心,較少關注社會層面的變遷。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當歷史著述的主要內容都是政治史,所依據的材料都是政治方面的文書檔案,把政治層面的因素(包括重大政治事件、重要政治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看成是決定歷史發展變化的關鍵力量,同時盡量從政治方面解釋歷史,其功能也是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統治的時候,政治史就是一種史學范式?!痹缭?991年,張靜如先生就撰文強調要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他在文中還強調說,按說這個命題不難說明,因其道理并不復雜。既然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活動是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進行的,那么,考察這個黨的歷史就不能不研究其所依賴的社會。而且張靜如先生進一步指出,社會史主要描述社會下層群眾生活是不妥的,因為即使像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之類,也不只是與社會上層和大人物有關。如果社會史只研究社會下層群眾活動,恰恰把社會截然分開,使那些以政治、經濟和文化為核心,其他社會生活概不涉及的歷史敘述完全成為社會上層人物的歷史?!拔覀兊娜蝿站褪峭ㄟ^研究,把社會下層群眾活動同上層人物活動連接起來,把社會下層群眾活動同重大政治、經濟、文化現象連接起來,而不是建立社會史,把它們分開”。此論切中肯綮。
誠然,中共黨史黨建學研究的對象是中國共產黨,其中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是重要的研究內容,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頒行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以及貫徹落實的社會成效如何,是要著力回答的重要議題。因為黨和國家的政策和制度總是要作用于相應社會領域,并對社會發生影響的。只有從社會各層面進行觀察與思考,準確地掌握國情和民情,才能制定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同時,只有了解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社會組織和社會關系、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心理、社會生活等諸方面的特點及變化,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發生、發展,以及革命、建設、改革的特點和規律。其實,“政治史和社會史是同一進程的兩個方面。如果把這兩者割裂開來,那么社會生活的樂趣將失去一半,政治運動的意義也將去其大半”。從此種意義上來說,社會史更是一種研究視野的拓展,強調“自下而上”的歷史和“總體史”的旨趣?!靶職v史學之所以能夠被人們廣為接受,其關鍵所在,或其特征,就在于它的目標不是為了推行某種新教條或新哲學,而是要求一種新態度和新方法。它不是把歷史學家限制在某種嚴格的理論框框中,而是開拓新的視野”。社會史是作為新史學的代表而出現的,更是體現了一種“大歷史觀”。
大歷史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理論方法,更是指導中共黨史研究的基本準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歷史地、科學地看待歷史發展,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發,立足于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發展大局,在把握歷史主動中統籌謀劃國家治理體系。以大歷史觀拓展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研究視野,“是用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做我們研究的對象,進行客觀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研究“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就是要超出局部視域,放大歷史視距,以百年千年的長時段、文明演變的新高度、政治社會的寬領域、家國天下的大關懷為要旨,打通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思想與實踐。在此意義上秉承“大歷史觀”,需要從更廣義的政治現象與黨的政策設置切入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角度重新審視黨的各種思想主張與政策設計,考量政策與思想、思想與生活的關系,在社會效益的意義上了解黨和國家政策與制度的實際效能。以大歷史觀拓展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研究視野,是這一學科繁榮發展的必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所指出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而中共黨史黨建學要想回答好“人民之問”,就必須關注社會變遷與民眾訴求之間的張力,準確了解和把握民眾所需所盼,確立學術研究議題,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做到“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而這正是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所要達到的學術目標。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的主旨,就是尋繹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變遷之間內在的運作機理及其思想邏輯。
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的研究框架是“四位一體”邏輯結構
社會革命不僅僅是一種破除舊的政治上層建筑的社會運動,更是一種新的社會建設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開展建設、推進改革的復興征程中,“變革社會”始終是其最核心的基本任務。從大歷史觀來看,我們要拓展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研究視野,就需要在“社會”中重新理解政治,在感知“社會變遷”的同時,還要感悟“何以變遷”,探究其背后的動因。
長期以來,當代社會史研究慣于聚焦地域性個案研究,較為注重停留在個體生活和日常歷史的關注上,失之于局部以至瑣碎,少有達到理性的高度,存在“思想不在場”的弊病,很難從思想層面回應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而這些重大問題恰是黨和國家各層級制度所涉及的問題,也是黨和國家各層級制度的頂層設計與基層社會的運行相互促動的結果。中共黨史黨建學研究有著政治史研究傳統,對黨和國家政策、方針、路線的研究較為關注,成果較為豐碩,但對中國共產黨思想與民眾社會生活實踐的內在關系揭示得還不夠。因此,在此意義上,學界需要查缺補漏,努力關注社會變遷背后變與不變的思想世界。而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提倡“從社會生活的視角來選取思想資料,特別關注中國共產黨對于群己、家國、治亂等社會主題的思想”,其研究主線是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與民眾的社會生活實踐的內在關系,既著眼上層思想史,又兼顧民眾生活史,是從一個大視角的觀照,目的在于揭示中國共產黨引領社會發展思想戰略的整體風格。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十四五’時期如何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都需要認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從而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因此,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的研究框架是“問題導向”—“頂層設計”—“政策應對”—“社會反響”的“四位一體”邏輯結構,旨在回答面對不斷變遷的社會,中國共產黨如何在頂層設計層面給出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制定和實施了怎樣的社會政策以實現社會治理目標,這些頂層設計和政策是否達到了預設目標等問題,以揭示宏觀歷史與社會具象之間的張力與互動,展現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民生建設的生動畫卷。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以其思想的穿透性,打通了中國共產黨與現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尋覓歷史場景中的思想脈絡和由于種種原因被化約的復雜性、生動性,致力于探索“社會何以變遷”的動因。盡管“社會思想”與社會現實結構狀況不同,但建基于歷史基礎上的“社會思想”,能夠以其歷史的積淀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思想要素。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倡導從思想史高度看待社會政策材料,重新處理“社會思想”與社會政策的邏輯關系。
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是契合大歷史觀意義的學術探索
開展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的思考進路,是從回溯中華傳統文化、反思西方社會思想理論和提煉中國當代社會實踐三個層面進行的。
研究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首先要闡明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叭绻麤]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否構建獨立于西方的現代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八枷雮鹘y為人們提供認識社會狀況的價值依據和認識方法,同時決定著人們以什么樣的指向制定自己對待社會問題的行動綱領,也決定人們在思想傳統和社會行動所得出的問題答案之間進行理性的辯證思考,以決定對傳統思想的態度,從而形成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及社會的發展的本時代的新理論、新學說??梢?,思想傳統是每一代人形成關于本時代的社會思想理論的基礎和思想資料來源,也是人進行‘新’的思索所必須在最初依賴的現成的(既有的)思想框架和方法論原則?!闭\哉斯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靠內在的歷史合理性,非但沒有在現代化進程中被湮沒,反而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思想力量,影響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變遷。比如,“小康”與“大同”作為中國人精神思想活動的傳統社會理想,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為歷代仁人志士信奉和遵行,一直在或強或弱地表現出獨特的作用與影響。中國共產黨一直深受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的浸潤,同時又為傳統思想加入現代文明滋養。
其次,研究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還要闡明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與外來社會思想理論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薄霸谖迩Ф嗄曛腥A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币虼?,研究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還要從“必由之路”的軌跡中提煉中國共產黨的當代實踐,在大歷史視野中把握其實踐性特征,關注思想與實踐的交互關系,從制度演變與社會變遷的實踐過程中提煉思想意涵,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流變中觀照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的發展過程。
總之,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的開展,一方面可以補強中國共產黨思想史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構建。對于如何科學有效地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有規律性的新實踐”的構建思路,而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的研究正是基于此思路而開展。因此,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學術工程,中國共產黨社會思想史研究既涉及傳統社會思想、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潮、社會主義理論、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又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當代中國社會整體變遷、國際格局演化密不可分,是契合大歷史觀意義的學術探索,期待學界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