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 劉夢甜)2023年11月11日,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分會主辦,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分會2023年會暨“學習貫徹三大倡議,加速培養國際事務人才”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年會匯集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北京高校,以及來自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媒體的70余名學者專家代表。
(與會學者專家代表合影)
年會開幕式由北京市高教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分會副理事長王志民主持。在致辭環節,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張寶鈞代表北京語言大學對各位專家代表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北語政治學學科、國別區域研究、漢學研究以及中外校友情況,并希望學會進一步支持北語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秘書長王曉燕對學會以后的工作提了三點期望,即貫徹落實三大倡議,推動理論創新;加強學術交流,提升科研氛圍;促進學科建設,完善國際事務人才培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唐士其認為國際事務人才需要提升各方面的素質,即需要了解中國相關的思想輿論、戰略外交政策,了解國際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懂中國、懂世界,擔當起國際事務從業者的使命任務。北京市高教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分會理事長李永輝、副理事長王遠美、秘書長馬勇分別作國際政治研究會和秘書處的工作匯報,并圍繞學會最近五年來,在舉辦年會、系列學術報告會、專題研討會、學術論文評比、教師教學比賽、服務北京文化事業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大會報告環節由國際政治研究分會副理事長李興主持。外交學院院長王帆在線上作了題目為“中國如何推動國際多邊主義”的主題報告。他從“多邊主義”的概念辨析切入主題,分別從多邊主義的標準、多邊主義的運行過程、以美國為首的逆全球化問題、協調之于多邊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在未來如何更好地踐行多邊主義等方面對中國目前在國際體系中面臨的合作與沖突問題,做了系統的剖析以及政策建議。
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方長平深入梳理了中國的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階段和各個發展階段所對應的研究方法,并且探討了國際關系學科在當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國際關系學科在人才培養制度方面存在的瓶頸和有待優化之處,為國際關系人才培養拓寬了新的發展空間。
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高級專家肖麗萍女士以“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思考和建議”為主題作了報告。肖麗萍女士以自己在世界銀行近30年的資深從業經驗為基點,立足當前中國職員在世界銀行當中的比例、級別與中國國際地位不相匹配的問題,對于國際機構及組織的從業者提出相關的素質建議,并從政策、資源、教育制度、篩選機制等方面給予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呼吁教育系統進行以核心素質培養為導向的改革。
學術研討環節圍繞著“學習貫徹三大倡議,加速培養國際事務人才”展開。第一節由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馬方方主持,外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余科杰以“關于構建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的幾點思考”為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志永以“新時代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條件的變化及其應對”為題、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航以“回應競爭:次大國如何推動國際秩序轉型”為題,分別作主題發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宋偉進行點評。
第二節由北京語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楊林坡主持,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呂曉莉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構建全球政黨伙伴關系實踐探析”為題、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副教授楊昊以“全球治理中的‘基礎模塊’:爭議中的聯合國區塊鏈項目”為題、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楊光銘以“美國民主危機與拜登政府的對華競爭戰略”為題分別作主題發言,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凌勝利進行點評。
教學教改研討環節,由外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崔朝東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麗敏作題目為“課堂革命——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的演講,闡述了以現代信息技術拓寬教學的時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重要性,并強調要配合以學為主、以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做到知行合一、教學相長。外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勾宇威以“堅持外交為民”為題作報告,梳理中國外交為民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工作重點以及世界眼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王雪梅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題作報告,溯源“一帶一路”的歷史,闡明“一帶一路”超越資本主義邏輯的公共產品屬性、周邊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認可,以及“一帶一路”同時做到了“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制度創新。
接下來進入年會工作頒獎環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宋偉主持優秀理事及優秀工作者頒獎環節,學會理事長李永輝為獲獎者頒獎。獲得優秀工作者稱號的為鈕維敢、羅英杰;獲得優秀理事稱號的為龐昌偉、喬瑾、熊李力。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學會副理事長李群英主持教學比賽頒獎環節,副理事長王遠美為獲獎者頒獎。獲得第五屆教學比賽一等獎的教師為外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勾宇威老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雪梅老師、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曉文老師、首都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劉豐源老師;獲得二等獎的為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徐曉紅老師、北京電子科技學院肖伊寧老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董康銀老師、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玉玲老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楊雙梅老師、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王秋怡老師;獲得三等獎的為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趙健哲老師、中央財經大學宣傳部李營老師、中央財經大學宣傳部楊懷超老師、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倪夢琪老師、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宋天陽老師。
中國石油大學中俄能源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龐昌偉主持優秀論文頒獎環節,北京語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丁文閣進行頒獎。獲得年會論文比賽一等獎共兩篇,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呂曉莉、付學銅合著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拓展全球政黨伙伴關系的實踐探析》;外交學院李航、姜雪合著的《回應競爭:次大國如何推動國際秩序轉型?》。二等獎共四篇,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楊昊獨著的《全球治理中的“基礎模塊”:爭議中的聯合國區塊鏈項目》;對外經貿大學李志永、郭秋雨合著的《新時代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與條件的變化 》;外交學院周加李、趙軼仙合著的《從尼克松1972年訪華的禮賓安排看中國對美政策》; 外交學院齊天賜、余科杰合著的《構建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定位屬性與理論路徑 》。三等獎共六篇,分別為中央財經大學張鵬獨著的《“后千年時代”西方對外經濟援助演進趨勢及對全球發展倡議之影響探究 》;北京理工大學陳宗海、蔣若凡合著的《“三大倡議”的提出依據、內在聯系與時代價值》;外交學院王秋怡獨著的《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中國青年國際交往研究》;北京語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賈甫獨著的《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遇與優勢》;陳康獨著的《中東地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的研究—基于核心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 》;外交學院楊光銘獨著的《美國民主危機與拜登政府的對華競爭戰略》。
會議閉幕式由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黨總支書記王秋生主持,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分會副理事長賈烈英作會議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