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謝德 通訊員張淑霞)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新時代以來,我國數字經濟實現了迅猛發展,在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重整發展格局等領域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為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更好地促進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11月5日,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專業委員會和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共同舉辦“大數據背景下區域協調發展高峰論壇”。全國高校專家學者、參會代表和商學院全體老師、研究生等共計300余人參加了此次高峰論壇。
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依托數字經濟驅動產業融合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理事長史丹教授指出,產業融合指各要素在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為產業融合發展帶來新契機。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為產業融合的起點,數字成為生產要素,從基底上改變了傳統的經濟活動模式、盈利模式甚到經濟運行規則。產業融合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特征,數字經濟條件下的產業融合是市場主體利用技術優勢尋求新的發展動力和新的競爭優勢的過程,最終表現為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的誕生,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數字經濟下產業融合模式包括基于信息技術的產業融合模式、基于制造業的產業融合模式、基于服務業的產業融合模式。數字經濟下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是跨界融合與創新驅動、平臺化與生態化發展、數據要素與智能賦能、開放協同與共贏發展。促進產業融合除了加快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外,還要建立有利于數字技術創新和生產要素流動的制度環境、產業政策和創新體系,根據融合范式特征調整和優化監管體制。
中國式現代化與區域協調發展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教授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戰略安排,提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的總體部署,體現了區域協調發展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作用,為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統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特征是精準協調、高質量協調和可持續協調。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必須立足國內國際發展新形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政策制定精細化、空間尺度細微化上著重發力,推進“行政邊界、地理邊界、經濟邊界和社會文化邊界”多維耦合,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協調發展路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在此進程中,需要堅持分類施策,處理好核心區域與非核心區域間的關系,深入推動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處理好核心區域或城市之間的關系,深化區域戰略聯動發展;處理好非核心區域或城市之間的關系,推進行政邊界區域融合發展。
“武長鄭經濟圈”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杰教授指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是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都市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中國區域發展的新特征:鄉鎮人口產業向縣城集聚,縣城向地級市集聚,地級市向省會城市集聚的不可逆轉突出現象;西部地區(成渝經濟圈除外)和東北地區的人口和產業集聚難度加大;世界級先進制造集群和戰略性新型產業融合集群基本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涌現,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趨勢顯著。在當前國內經濟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中部不僅沒有出現經濟整合的跡象,反而出現了背離的趨勢?;诋斍爸袊鴸|、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亟須區域戰略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共建武長鄭經濟圈的重大建議。共建武長鄭經濟圈,能夠充分釋放被政策偏好抑制的中部能量,有效激發提升國家整體競爭的內生活力,特別是啟動內需市場,減輕或舒緩國際競爭的外部壓力,實現以內需為主的可持續發展。
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仇怡教授指出,中國區域發展出現了兩極化趨勢:一方面,大城市人口持續增加且超大特大城市規模過度膨脹,部分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出現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尤其是西部地區),面臨經濟和人口規模減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化規模格局的重要前提,更是提升中國新型城鎮化數量和質量、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她提出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分類施策的建議:首先,通過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基礎條件;其次,推動超大特大城市向現代化都市圈方向發展,通過發展城郊經濟逐步解決中心城區人口過密和功能不協調等問題;再次,促進大中城市有效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最后,小城市和小城鎮以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為重點,以建立特色產業體系為抓手,大力加快推進縣城發展。
數據要素市場化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戴魁早教授指出,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是經濟學中生產要素這一基本范疇的詮釋,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據被作為新的生產要素納入到社會生產經營活動中,并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動力。在一、二、三產業中,數字經濟通過與城市傳統產業、農村特色農業、鄉村旅游業等產業結合,不斷涌現以智能工廠、創意農業、體驗農業等為代表的新產業,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新途徑。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也將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全面挖掘數字經濟破解產業空間束縛、優化要素布局、均衡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推動形成以城帶鄉、共建共享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笆奈濉逼陂g數據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核心引擎,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大市場是大勢所趨。通過優化數字基礎設施和應用的空間布局,有助于形成數據自由流通、按需配置、有效共享的全國性要素市場,有助于在西部地區打造新的數字經濟增長極,形成以數據為紐帶的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會議合影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