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程絮森(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構建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鏈,是培養優秀人才,孵化科技活動,搶抓科技創新和自立自強先機,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人才鏈的構建涉及多個關鍵環節,需要各方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協作和創新,優化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建立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打造開放、共享的國際化環境和平臺,促進人才、項目、成果的交流、合作、共享。
全方位人才引進:拓展渠道、打通壁壘、優化服務
高水平科技人才是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引進高層次人才相當于為科技創新過程注入新鮮血液。在這一過程中,良好的待遇、利好的政策、完善的服務等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拓展高層次技術人才引進的相關渠道。除了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加強交流、建立合作之外,企業或組織還可以通過自建人才庫、內部培養、職業博覽會、人才計劃等渠道引育優質技術人才。同時通過制定和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引進政策,創新高技術人才選聘模式,提高引進渠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二,加快推動區域高技術技能人才引進政策落實落地,打通高技術人才跨區域引進壁壘,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第三,推動高層次技術人才引進流程電子化、自動化、智能化,簡化流程,減少手續,提高服務效率和準確度。同時,要強化服務意識,為高技術技能人才有序流動、創新創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高質量的服務。
建設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
構建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鏈,建設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需要在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等關鍵環節發力,推進人才戰略的實施。
第一,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明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養方向、培養力度、培養體系、培養方式,對不同成長期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分類施策,重視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建設。第二,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人才使用機制。立足當前工作需要和事業長遠需要,不斷開拓選人用人視野,把合適的人用到合適的崗位,堅決防止“以人畫像”“以人定崗”。第三,建立科學的高層次技術人才評價體系。首要是“破四唯”和“立新標”,并加快構建符合不同方向、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科技人才特點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對符合條件的高技術技能人才適當放寬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年限,降低學歷要求。
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強化合作、產權分配、多元融資
教育、科研、產業三者之間密不可分。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系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第一,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快建立完善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高效協同的體制機制,建立針對性的產學研合作機構,促進科技、教育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注重合作模式創新以及合作范圍拓展,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有序流動。第二,建立合理的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機制。應充分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推動建立權利義務對等的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決策機制,確保不損害任何一方的權益,從根本上調動多元主體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建立推動產學研深度協作的多元融資體系。除了要用好政府的專項撥款和企業的資金投入外,也可以對產學研各部門資源進行整合,共享研發設備和相關資源,降低研發成本,還可以探索與其它機構進行合作,爭取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本的支持。
全球視野下的人才鏈構建:外引內育、加強合作、優化服務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構建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鏈必然要求加強國際化高技術技能人才引育,為建設科技強國注入強勁動力。
第一,加強國際化高層次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國際化高層次技術人才隊伍要“兩手抓”,一手抓“外引”,一手抓“內育”。第二,加強與境外院校、政府、機構的交流合作。要借助與境外院校、政府、機構溝通交流的契機,與其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加大向國際組織或跨國企業推薦優秀技術人才實習實訓的力度,共建科技合作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更多國際化高技術技能人才來華參與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進步。第三,優化國際化高技術技能人才管理和服務。要建立多層次、開放式的招聘與選拔體系,為國際化高技術人才提供更加優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當然,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完善的醫療、教育、就業等配套服務也不可或缺。
高層次技術人才培養:現代職教、多元協同、資源共享
高技能人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培育高技能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產教深度融合,促進城鄉職業教育均衡發展。
第一,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職業教育生態,著力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統籌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支柱產業發展需求及實踐技能人才培養現狀;搶抓數字化機遇,把數字化轉型作為職業教育教學變革的內生力量,培養具有數字化思維和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切實增強高職院校支撐服務數字經濟的能力。第二,探索打造“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高校主體、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產學研用互動”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并以“定向”“訂單”培養的方式,聯合培養行業產業急需人才,保證高校專業培養、學生就業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第三,積極推進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和聯合辦學,改善鄉村職教辦學條件,加強縣城職教隊伍建設,將科普工作進一步下沉到城鄉基礎教育中去,挖掘和培育更多優秀技術人才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