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v1xz2"><table id="v1xz2"><blockquote id="v1xz2"></blockquote></table></ruby>
  • <menuitem id="v1xz2"></menuitem>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探索科技創新的發展戰略
        首頁> 論文推薦 > 正文

        探索科技創新的發展戰略

        來源:《今日科苑》2023年第9期2023-10-31 09:27

          作者:邵春堡(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

          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科技進步,使科技成為重要的發展驅動。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發展都有賴于科技的發展,經濟、軍事、政治、社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競爭,也都起底于科技。各個領域都要求科技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使科技在推動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萍紶可娴姆椒矫婷?,都需要從探索科技發展戰略做起,認識科技的布局與生態、目標與任務、力量與裝備、遠見與洞察,在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中,爭取科技發展的戰略主動。

          1. 科技戰略的布局和生態

          近年來,科技工作正在把國內與國外、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當下結合起來,從戰略層面謀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1]。

          1.1 內外布局

          對內,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強,并將其作為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昂诵募夹g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2]。歷史證明,只有自主創新,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戰略科技要立足于我國自身的基點,首先做強自己的科技。例如建設制造強國,就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這就要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3],將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作為推進科技發展的核心任務,將自我創新的自發性提升為自覺性,以保障科技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進而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開辟發展的新賽道,增加經濟的增長點,形成國際競爭的新優勢。

          對外,要強調科技的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共同破解人類發展的難題,進而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同時捍衛我國的科技安全利益??萍嫉膰H合作,需要深化科技體制變革、激活要素流動,培養開放創新優勢,具體措施應當包括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構筑基礎研究合作的平臺,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等。

          1.2 縱橫布局

          縱向上,適應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和融合的趨勢,需要科技在“打牢地基”到“建設大廈”的全過程,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鍛造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普遍應用的完整鏈條,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扎實推進。比如,“生物醫藥產業,從基礎理論研究,到藥品研發、臨床試驗,再到規?;a,形成產業集群,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4]。在科技與經濟的縱向協同和深度融合方面,要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科技的應用,促進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培育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橫向上,不同領域協同發力,科技專家之間、機構之間、不同國家之間,在某個領域或項目中開展合作,利用各自的專長和資源,共同實現科技發展和進步的目標。通過“集聚和利用高端創新資源,積極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發合作,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4]。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時指出,“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扎實、實力雄厚,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4]。通過各種力量的集聚,在每個方面都盡可能合作攻關,擴大規模,產生技術、人才、資源等方面的溢出效應,相互借力,防止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產生規模效應。

          1.3 遠近布局

          持續推進科技,重在處理好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科學探索、基礎研究需要較長時間,技術研發和應用研究的時間相對較短。

          基礎研究多發端于想象力和好奇心,研究進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預料這樣的研究何時會出成果,伴隨較長的研究進程,往往走得很慢,必須依靠堅強毅力。由于基礎研究主要在為科技發展奠定基礎,涵養潛力,一般不直接產生效用,實踐中需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然而,基礎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將會引領某些領域和行業的產業蓬勃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應用研究是在基礎研究基礎上,使科學理論成果向著具體化、實用化發展,通過研發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使其能夠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應用目的。由于應用研究進展相對較快,針對性強,容易把握,效用明顯,實踐中政府或企業往往注重對應用研究的投資。而應用研究的“后勁”和“張力”不足,現代技術的加速發展,大多得益于過去的基礎研究。也有部分應用性的技術研究走在了基礎研究之前,在技術進步過程中,反過來促進著相應學科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時間上是個“長”和“短”的關系,在作用上是“打基礎”和“促進現實發展”的關系。對大國而言,抓好基礎研究至關重要。實踐中,基礎研究周期長,存在一定風險且較難評估,那些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企業家、投資者,更愿將基礎研究作為一種長期的“戰略投資”,這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氣?;A研究需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當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為代價,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攻堅克難,勇攀科學高峰。誰創新了基礎理論,誰就掌握了話語權,也就掌握了原始創新的主動權。

          1.4 生態布局

          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因此,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樹立科技向善的觀念和文化,讓科技更好地帶動發展、造福人類,特別是推廣和普惠涉及人類健康的科技,有利于從科技角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同時要發揚我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5]。

          科技發展要形成內在協同和充滿活力的生態體系,各要素地位不同,彼此關聯,互為條件,形成共享環境。按照現代科技之間及各方面的融合、集成、綜合的趨勢,淡化邊界意識,“宜粗不宜細”“宜合不宜獨”,處理各種邊界關系,包括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的邊界,不同學科和領域的邊界,科技、哲學、認知、宇宙的邊界,自然科技、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邊界,不同意識形態的地區和國家的邊界。

          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要在科技戰略規劃的實現中,注重倫理對人類、環境和長遠利益的引導。在實現科技的近期目標進程中,不損害長期目標;在以科技為局部目標的奮斗中,不損害整體目標;在通過科技提升人類利益的進程中,不損害生態環境目標的實現。真正將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人類利益與生態環境盡可能地統一起來,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共同進步。

          2. 科技戰略的目標和任務

          科技戰略目標要遵循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戰略安排,致力于增強科技的戰略力量,提高整體科技的能力,在全面認識科技現狀的基礎上,清醒地認識到短板和差距,如原始創新能力、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程度、科技投入產出效益、科技人才隊伍結構、科技評價體系等,均須不同程度地優化、強化和改進,從解決這些問題和差距出發,形成科技戰略的目標。

          2.1 科技戰略的目標

          2.1.1 直接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盡快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

          在2035年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使國家創新體系效能全面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居世界前列、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和自主可控、更多科技前沿領域實現并跑和領跑。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力度、基礎研究經費在整個研發經費投入的占比達到主要發達國家水平。我國世界創新指數排名進入前列,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大幅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明確和強調科技戰略的直接目標,還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等內容寫入“十四五”規劃中。

          2.1.2 間接目標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即科技自立自強為直接目標,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則是間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霸诩ち业膰H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是否能夠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6]。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凹涌旖ㄔO科技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科技和創新具有決定性作用。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均把科技作為發展的關鍵要素。體現了對于“時”與“勢”的深刻洞察,是對目標和路徑的清醒認識,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決心和信心。

          2.2 科技戰略的任務

          科技戰略任務要致力于實現戰略目標,從縱深和廣度兩個方面予以保障?;A研究和“四個面向”代表了科技戰略的兩個向度。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A研究周期長,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堅守和努力,時間緊迫,把握不好時間就會延緩基礎研究成果的實現?,F在新科技成果的突破,與數十年前甚至百年前人們的努力密不可分?;A研究之路要從腳下向前延展,刻不容緩,奮力攻克?;A研究之所以成為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是因為實現科技的戰略任務,必須有相當比例的基礎研究,雖然它時間長,具有不確定性,但基礎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將會帶動一個領域、一個行業的發展,因此基礎研究帶有戰略的根本性特點?!盎A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1]。

          “四個面向”是我國科技發展任務在廣度上的概括,涉及科技要著眼解決幾大方面的問題,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4]。這體現了國家戰略需求的導向,強調了在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上集聚力量、奮力攻關,有利于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四個面向”的實施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必將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近年來,芯片國產化技術的突破,體現了科技戰略目標和任務實施的重要進展。2019年,美國特朗普政府針對華為采取了更加嚴厲的制裁措施,禁止所有美國企業向華為提供先進芯片。在此背景下,近期華為發布搭載全新5G麒麟9000s處理器的旗艦機Mate 60 Pro,意味著相關關鍵技術研發的突破,這也是對美國封鎖、制裁的有力回擊。

          3. 科技戰略的力量和裝置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皣覍嶒炇?、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7]。

          科技平臺是科研的基礎條件,沒有高水平的平臺,難以產出重大成果和優秀人才。通過建立強大的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平臺,利用平臺優勢聚集各方力量,有利于推動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相結合,從而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加強合作、創新要素井然流動、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形成體系化能力和重點突破能力,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迭代升級。通過科技戰略的若干高地和平臺的建設和應用,能夠帶動原始創新和前沿技術突破,匯聚廣泛的人才??梢哉f,高水準平臺對科技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不僅能夠吸引領軍科學家,更能推動科技研發,成就科技事業。

          科技裝備在科技研發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技術研究向超宏觀、超微觀的方向發展,重大理論發現和科學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先進的實驗裝備,需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研條件的支撐。據統計,物理學、化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一半都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關。正是考慮到重大科學裝置的因素,近年來我國陸續建立了中國天眼、上海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等科學裝置,擁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能夠為科學基礎研究和技術前沿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8]。

          科技人才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調動一切有利于科技的最具活力的積極因素,需要將科技各環節的人才都連接起來,形成科技人才鏈,匯聚成最有能量的磁場。這種巨力以教育系統為人才基地,可源源不斷地培養輸送人才,使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投資家在此基礎上,成批次地產生和涌現,使他們各展其長。讓科學家能專心從事基礎研究和前沿創新,工程師可以將科學家的創新理念變成應用的技術,產業界能把可應用的技術轉化成產品,投資者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科技融資投入,產學研用等各司其職,保障每個人都能安心做事,實現增量,進而實現0→1的基礎創新、1→10的技術突破、10→N的產業變革。在這條科技人才鏈上要特別關注基礎研究科學家、戰略科技家、科技企業家。

          4. 科技戰略的遠見和洞察

          科技戰略重在全方位發展中堅守定力,不迷失方向。面對科技發展的動態性及復雜性,要善于從不確定和復雜的變化中捕捉科技動向,不斷調整和完善科技戰略,調整科技任務。未來,除了人們比較明顯期待的新能源、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基因技術、腦科技外,分析世界走向和未來趨勢,有三種現象值得重視:

          一是科技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將世界變成地球村,許多宏大的工業建筑和設施正在被高科技、人性化、節能性、微型化的新型企業所取代,過去以廠興城,而現在則有許多地區尤其是一線城市以科技、產業、占地的每平米貢獻率來優先選擇入駐落地的企業??萍妓坪跻苍谙蛑巴庠诘男螤钗⒖s、內在的能量集聚”發展。

          二是世界正在按照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要素并存的方向發展,信息占比會逐漸超過其余兩個要素。事實上,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已經顯示出特別的作用,意味著物質和能量的使用將會高度節減和壓縮,以展現信息智能資源的優勢,去縫合和鏈接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

          三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訊技術、量子力學的興起,從微電子、微電機、微智能、微納技術以及量子力學等微觀科技的不同程度探索,科技正向微型和智能的方向發展,微型而不單純,體小而內涵豐富。例如,智能微系統技術,就匯聚數學、物理學、機械學、電子學、儀器科學等多種學科門類,是個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前沿科技領域,科技的智能微系統有著強大的發展勢頭。

          基于上述普遍現象、發展邏輯和內在聯系,未來科技極有可能向著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虛擬化的趨勢發展。

          一是微型化。微納1技術是針對制造與處理那些微米到納米級物體的高新技術。同“微”制造比,傳統機械制造屬于“宏”制造。微型化是通過三維異質、異構的集成手段而成,微機電技術(MEMS)2正是在利用微納加工技術同時加工出機械結構和電路系統。我國較早率先發射的微衛星就是用微型化、高性能的空間微系統技術研制的并實現在軌應用。如NS-1衛星是世界在軌飛行最小的“輪控三軸穩定衛星”(2004年)[9],微小而不失霸氣。

          二是集成化。微系統是微電子、微機電系統(MEMS)、光電子等技術的有機結合,具有系統化特征,通過先進集成手段實現微型化,在系統里產生新的功能,使得系統功能密度大幅提高。特別是微系統與智能科技交叉融合,使智能微系統這個顛覆性技術應運而生。智能微系統包括架構、微電子、MEMS、光電子、算法與軟件等五大要素。像信息技術產業的“微系統技術”就把計算、存儲、傳感、通信、能源等技術集成一體,性能更好,能做出最佳解決方案[10]。系統集成軟硬件協同,表現出“1+1>2”的系統綜合性能。

          三是智能化。人工智能將與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生物科技、社會科學、藝術文化、人類自身的有機結合,呈現出智能化的科技潮流。智能微系統的架構將會統領微電子、MEMS、光電子三大基礎性技術,算法與軟件脫離傳統的高性能運算單元和存儲單元,緊鄰MEMS芯片、IC芯片、光電子器件,賦予硬件“靈魂和思想”,各要素相互支撐共同實現微系統的智能化。相比傳統SoC芯片3、MEMS組件、光電子模塊或集成微系統,智能微系統在內涵與外延上都有質的飛躍,簡單而內涵精髓,具備高性能、超精密、靈巧化等特點[11]。微系統的“知識”與“智慧”共同體現其智能本質。

          四是虛擬化。元宇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反映了虛擬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趨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具有獨立思維和個性的虛擬人已經開始出現,可以模擬真實人物的各種行為和表情,如果將虛擬數字人與ChatGPT結合起來,虛擬數字人會變得更加靈動和智能。虛擬技術通過組合或分區現有計算機資源,使這些資源表現為一個或多個操作環境,從而提供優于原有資源配置的訪問方式。前文提及的智能化、微型化過程,也部分地反映了虛擬化。軟件充當用戶與智能微系統之間溝通的橋梁,在多種技術的協調配合中形成虛擬化環境,將物理資源轉變為邏輯上可以管理的資源,打破物理結構間的壁壘,從而形成服務器和操作系統的虛擬化、存儲虛擬化,以及同實體環境相一致的應用環境[12]。

          2023年9月初,工信部等五部門印發《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就是利用元宇宙對虛擬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整合,建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高級形態,期望通過虛實互促引領下一代互聯網發展,加速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支撐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5. 科技戰略的實施和保障

          我國提出建設科技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以來,科技創新廣度在拓展、深度在挖掘、速度在加快、精度在加強。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然而,要加快實施科技的重大戰略,積極推進科技目標,仍需各方強有力的保障。

          一是組織領導保障??萍紤鹇陨婕案鱾€方面,需要協調統籌。從宏觀和長遠看,它們是推動經濟社會戰略發展的啟動器、加油機、根本動力;從短期內和局部范圍,實效未必明顯。無論在科技的認識、投資、管理、服務諸方面,都需要站位在戰略高度,才能真正保障科學而有效的組織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習科技知識、發揚科學精神,主動靠前為科技工作者排憂解難、松綁減負、加油鼓勁,把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戰略部署落到實處[8]。

          二是體制機制保障。大科學時代的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的影響愈發重要。既要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聯合攻關的體制優勢,又要尊重科學家好奇和想像驅動的自由探索;既需要保障國家和組織提供充分的科技物資條件,又需要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并為他們營造寬松環境,將組織和個體兩方面力量結合起來。為此,需要深化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優化國家科技計劃對基礎研究的支持體系;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申報、評審和決策機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型管理方式,探索長周期資助模式;明確權責,獎懲有力。

          三是多元投入保障??萍佳邪l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要依靠相應的物資保障,無論人才培養、大科學裝置、實驗室建設以及為科技人員排憂解難,都需要加大投入??萍纪度胨皆谀撤N程度上反映綜合國力的水平,為科技投入實際上也是為未來的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發展的投入。為此,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完善基礎研究的多元投入體系。拓寬經費投入渠道,穩步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逐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進行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13]。

          四是精神文化保障??茖W家精神是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重視科學的方法,主張科學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對不同意見采取寬容態度,提倡懷疑、批判、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價值理念。通過廣泛的科學普及,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營造研究和創新的社會氛圍。

          6. 結語

          無論是我國科技存在的差距、美國對我國的科技脫鉤和遏制,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條件下的國際競爭、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我國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等諸多方面,均表明我國探索和建立科技發展戰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全球化和數字化的世界,要求科技戰略形成包括宏觀布局和鏈式生態的大格局。要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拓寬視野,加強國際合作;要在加強科研合作、整合力量、集聚資源的同時,使科技戰略規劃貫穿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普遍應用;既做好近期的應用研究,用技術的方式解決棘手的矛盾和問題,更要立足于基礎研究,打牢基礎,致力于原始創新,從科技源頭上獲得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防止科技發展與社會、人類、環境的矛盾,將各個要素統一起來,彼此成全,相得益彰。

          明確科技戰略的目標和任務,要從做強科技自身開始,以科技力量驅動經濟社會發展?;A研究和“四個面向”正是實現科技戰略目標的重要任務;重要的設施裝備和科技人才是完成科技戰略任務的重要力量和條件;在戰略任務和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還需將宏觀的目標任務階段化、具體化,讓條件發揮作用,讓科技實施進入操作狀態。為此,特別需要科技戰略的遠見和洞察,洞悉每個階段的社會發展需求、時代特征和科技優劣,讓戰略落地,讓目標可見,進而預測科技發展可能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虛擬化等趨勢。

          科技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治理能力。有了科學的組織和領導、體制機制的協調和順暢、充足物資的投入、精神文化力量的作用,就能從各個方面保障科技戰略任務的實施和戰略目標的推進。

          注釋:

          1 微納,指的是微米、納米。1毫米(mm)=1000微米(um),1微米(μm)=1000納米(nm)。

          2 MEMS是基于微機電系統技術的智能傳感器系統(Smart Dust),是體積小、能耗低、具備多功能傳感與探測、信息處理與存儲、雙向無線通信、能源自供給與管理等功能的集成系統。它既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多系統協同工作。

          3 SoC芯片的全稱是:System-on-a-Chip,就是“把系統都做在一個芯片上”,如果在PC時代我們說一個電腦的核心是CPU,那么在智能終端時代,手機的核心就是這個SoC。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2-22)[2023-09-1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2/content_5742718.htm.

          [2] 王洲,潘俊強.一見·廣東之行,從總書記的足跡看中國式現代化[EB/OL].(2023-04-18)[2023-09-19].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991873.shtml.

          [3] 李東松.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經濟日報[N].2019-06-26(007).

          [4] 桂從路.一見·總書記河北之行,透視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EB/OL].(2023-05-16)[2023-09-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6008764784704833&wfr=spider&for=pc.

          [5] 新華社.習近平強調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EB/OL].(2022-10-16)[2023-09-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815168005731014&wfr=spider&for=pc.

          [6] 胡喆,張泉.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EB/OL].(2023-03-21)[2023-09-19].http://cpc.

          people.com.cn/n1/2023/0321/c448645-32648194.html.

          [7] 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是,2022(9)10.

          [8] 王碩.深度交叉融合 多點群發突破,人民政協報[N].2020-11-12(007).

          [9] 中證金葵花基金.天銀機電布局的太空星敏感器,為什么說極具發展潛力[EB/OL].(2017-10-16)[2023-08-30].https://www.sohu.com/ a/198252188_730713.

          [10] 李芳,孫偉.尤政介紹智能微系統技術及其應用[EB/OL].(2021-07-20)[2023-08-30].http://auto.upc.edu.cn/2021/0720/c17367a342419/page.htm.

          [11] 鋒行鏈盟研究院.智能微系統技術白皮書(附下載)[EB/OL].(2021-10-24)[2023-08-30].https://www.sohu.com/a/496895861_121015326.

          [12] 飛羽游戲.Docker虛擬化技術概述及部署安裝[EB/OL].(2019-05-28)[2023-09-19].https://www.51cto.com/article/597108.html.

          [13] 邵春堡.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N] 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03-09(005).

        [ 責編:劉夢甜 ]
        閱讀剩余全文(

        相關閱讀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統

        • “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5周年”研討會舉行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2023年11月28日,貴州省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層林盡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長塘鎮中心小學,老師指導學生剪紙。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產于巴西,現主要分布在中國、秘魯、阿根廷、日本、贊比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現,三峽庫區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沿江公路G348國道的絕壁巖體上,工人們正在鋪設防護網,以防止巖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龍江哈爾濱,哈爾濱站工作人員正在清理站臺積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肅敦煌,首趟"敦煌號"鐵海聯運國際貨運班列裝載1000噸石棉駛出,經天津港通過鐵海聯運發往泰國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蘇省如皋市龍游河生態公園,色彩斑斕的樹木與一河碧水相應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歷市鎮,一座座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延綿群山上,與藍天白云、綠樹青山相輝映,極目遠望、蔚為壯觀。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國內首座港口商品車智能立體車庫在山東港口煙臺港建成并投入試運行。該車庫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納商品車3000余輛,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貨、智能調度、智能轉運。
        2023-11-14 15:37
        日前,姚莊鎮沉香村生態農場近千畝橘子園已碩果累累。近年來,當地依托自然優勢,以柑橘產業、鄉村景觀資源、親子旅游市場為基礎,與橫向的藝術產業、旅游產業相融合,在農民增收、鄉風涵養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徑。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機械有限公司員工在生產車間趕制工業接頭等產品。該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為第三批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其研發的新型無滴漏干式軟管接頭組件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3-11-09 15:54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濕地)湖畔,大批紅嘴鷗已抵達昆明,給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靚麗美景。
        2023-11-08 15:29
        2023年11月7日,俯瞰江蘇省泰州市天德湖公園景色。
        2023-11-07 15:35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華市,工作人員對光伏設備進行巡視維護。近日,金華傳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為2.91MW(兆瓦)的屋頂光伏成功并網,標志著企業“光伏+儲能”這一新型小循環能源體系的建立,為企業的電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條件。
        2023-11-06 16:19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肅省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湖水中,成群的天鵝、斑頭雁等候鳥在這里休憩覓食。
        2023-11-06 16:18
        近年來,當地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有機富硒鮮食玉米深加工產業,帶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2023-10-26 13:16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組織大型機車群對種植的20.61萬畝大豆進行搶收,確保成熟的大豆顆粒歸倉。
        2023-10-14 23:36
        醉美阿爾山
        2023-10-09 10:22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天堂鎮,樓宇、山巒、河流、道路與云霧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畫卷
        2023-10-08 16:39
        2023年,泰州市海陵區實施雜交水稻制種0.56萬畝,預計可向市場提供水稻良種250余萬斤。
        2023-09-19 17:52
        加載更多
        超碰在线国产福利|91精品美利坚合众国|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2019亚洲精品自在线拍亚洲Aa|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ruby id="v1xz2"><table id="v1xz2"><blockquote id="v1xz2"></blockquote></table></ruby>
      1. <menuitem id="v1xz2"></menu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