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年猛(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強調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中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的第一個五年發展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新形勢,明確新任務,展現新作為,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傮w來看,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主要有以下五個特征。
第一,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為“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證農村改革發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明確將“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重要的監督考核機制,同時“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堅持五級書記抓,統籌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情況作為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為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各級黨委和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四個優先”,即按照“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的要求,逐步構建和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
第二,堅持內生增長與外部支持相結合。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有具備內生增長動力,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長期繁榮?,F階段,中國鄉村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關鍵經濟發展要素還比較匱乏,鄉村市場體制機制仍不完善,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為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內外結合”的基本原則。一方面,短期內主要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動,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村地區對人才、資本等要素的吸引力,達到“筑巢引鳳”的效果。另一方面,以“產業興旺”為施策重點,精準發力,在農村地區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實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第三,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市不僅集聚大量的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而且也是農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因此,無論從生產要素的供給端,還是農產品銷售的需求端,城市都是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如何充分利用城市資源促進“以城帶鄉”,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應從城鄉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基礎設施一體化等方面著手,建立起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引導各類生產要素更多向鄉村地區流動,推動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能。
第四,以縣域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單元。縣域具有帶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鄰近優勢。從行政區劃角度來看,縣域是鄉村的主要承載區、城鄉連接最緊密的空間單元。從縣域一級政府承擔的主要職能來看,縣級政府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完善鄉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主要實踐者和直接責任人。根據縣鄉空間一體、行政區劃統籌的基本特征,在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應將縣域作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人才支撐、資金支持的基本單元,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另一方面,應持續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通過增強縣城聚集人口、吸引資本的能力,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提升縣城服務“三農”發展的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經濟基礎保障。
第五,提升農業價值鏈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從當前農村地區產業構成的基本情況來看,農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對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從農業安全的角度來看,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地位牢不可破?;趯r業基礎性地位的認識,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時,應堅持以提升農業價值鏈為關鍵抓手,既可以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民富,也可以助力保障國家農業安全。提升農業價值鏈的重點舉措有:一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旅融合產業,實現“以工促農、三產興農”。二是加強先進技術、現代裝備在農業中的應用、推廣和補貼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三是推進農業品牌化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培育穩定消費群體,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四是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通過進一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實現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