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莞荷(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支柱,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平臺。目前,我國雖已形成了完整的學科專業體系,但學科專業設置還存在同質化的情況,學科專業建設對突破“卡脖子”問題的支撐還不足,迫切需要加快調整優化的改革步伐。尤其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經濟社會結構的總體背景下,必須對學科專業布局進行前瞻部署和科學謀劃。
此次《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著力優化落實國家調控、省級統籌、高校自律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這對于適應新時代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動態變化需要,積極回應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科技競爭戰略需求,切實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是一項具有高度復雜性、協調性、系統性的活動,既要遵循學科建設的內在規律以促進知識生產與共享,又要遵循外部邏輯以回應社會發展現實需求。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高校等多方主體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政府需要發揮必要的宏觀調控作用,例如協調建立學科專業調整與人才需求聯動機制,調動相關行業部門、地方政府、專業組織聯合研判行業人才規模結構,聯合編制發布國家或地區層面的急需緊缺學科專業清單,搭建學科專業需求動態監測與供需分析平臺,促使相關主體深度參與學科專業建設。另一方面,在保障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權限的基礎上,引導高等學校主動對接國家需求,這就需要高校明確發展戰略,立足自身定位制定積極合理的學科專業建設規劃。
一是要服務需求導向。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全面提質創新階段,以“四個服務”作為辦學方向的高等教育系統需要著力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這要求高校設置學科專業時要做到“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要突出基礎學科、交叉學科的源頭供給作用,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面向經濟主戰場,積極發展先導產業、高精尖產業等重點產業學科,增強應用學科專業快速響應和支撐產業升級的能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戰略性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建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公共衛生、養老護理、健康醫療等民生需求學科。
二是要形成區域特色優勢。此前已有調研發現,部分省份圍繞本地戰略部署打造了重點產業鏈,但當地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供給遠遠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因此,必須改革學科資源配置機制,引導鼓勵地方高校進一步加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打造特色高峰學科,特別是加強應用學科與行業、產業的協同聯動,使學科專業發展與地方產業發展深度融通、相互支撐。
三是要加強協同育人機制。高校必須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條主線,充分發揮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主力軍作用,聯合行業組織、企業等共同參與包括招生、培養、就業在內的學科專業整體規劃設計,共同打造響應國家戰略引領、創新多元培養模式、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職業發展路徑清晰的人才培養高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既反映了教育領域的問題,又深刻關聯著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貫通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學科專業的設置與調整關系著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與管理,關系著高等教育系統的質量與效益,也關系著高層次人才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適應和協調。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已迫在眉睫。除此之外,仍需要構建合理的學科資源配置機制和學科建設評價長效機制,才能不斷為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