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佘子豪、周海晨、嚴雪蕾(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圓滿收官。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提出新使命新任務,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站在新起點上,國有企業亟需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下更大力氣縱深推進改革。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成效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日益深入,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持續完善,國資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好戲連臺,為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統一,國有企業全面完成“黨建入章”,絕大多數企業制定了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國有企業各治理主體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各級國有企業董事會應建盡建,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子企業層面完成外部董事占多數的比例分別達到99.3%、94.2%。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基本上形成了一大批現代新型國有企業。
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作用明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持續推進資本布局與結構優化調整成效顯著。將企業重組整合、轉型升級、瘦身健體作為重要抓手,管理效率、經營效益和企業的市場影響力、控制力得到全面提升。近10年,先后有26組47家中央企業實施重組整合,新組建、接收企業10家,中央企業數量從10年前的117家調整至98家。加快處置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全面完成“僵尸”特困企業處置,剝離國企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全面掃尾。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取得重大突破。國資監管部門向建有規范董事會的國有企業,陸續下放發展決策權,經理層成員選聘權,業績考核權和薪酬、職工工資分配及重大財務事項等重要權限,推動勞動、人事、分配等三項制度改革實現大范圍破冰破局。國有企業牽牢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這個“牛鼻子”,各級子企業經理層成員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占比超過96%。職業經理人制度和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全面推行,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在法律上、制度上得到進一步確立。
理性看待國企改革進程中的短板弱項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效顯著,國有資本整體運行質量和國有企業活力效率明顯提升,但改革進程中仍存部分短板弱項,推動國企深化改革依舊大有可為。
一是創新能力和人才建設仍需加強。以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為例,我國國有企業在上榜數量、平均營收、總資產等方面表現亮眼,但深挖企業盈利能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競爭力等體現核心競爭力指標時,發現與世界一流企業仍有一定差距。此外,我國國有企業對高端技術人才的關注、支持、培育力度尚顯不足。
二是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改革亟需深化。國有企業在三項制度改革上成績顯著,但激勵和約束機制仍待進一步發揮效能。部分國有企業對于獎罰制度缺少具體、明確、規范的要求,企業內部分配制度仍存在平均主義現象,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有效機制需要不斷完善。負激勵機制尚存不足,國企經營者只負盈不負虧,仍需優化完善對國有資產負責的體制機制。
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果有待顯現。各級國有企業通過增資擴股、改制上市、并購投資等方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度體系日益完善,但部分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存在誤區。如對混改工作期望較高,過于追求混改數量和速度?;旄墓ぷ魅狈鹇砸I,經營機制市場化推進不夠。從實際推進以及效果來看,部分企業引進的投資者對戰略支撐、核心能力建設作用發揮不足。
全面謀劃新一輪深化改革行動
在三年行動全面完成的更高起點上,國務院國資委提出,要緊緊圍繞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謀劃實施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抓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國有企業要具體分析、結合實際、綜合施策,讓改革行動在提高核心競爭力中持續深化。
第一,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活力之源,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國有企業需完成“三個新突破”。一是在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要著力解決制約企業科技創新的機制、投入、人才、轉化等突出問題,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準確把握國有企業在我國科技創新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堅持鞏固優勢、補上短板、緊跟前沿,以新型舉國體制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新賽道、培育新優勢,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主體作用,聚焦國家戰略任務,打造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集群。二是在提高科研投入產出效率上取得新突破。要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突出科技產出、科技成果、科技轉化、科技產業,構建以實效為導向的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健全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加速技術迭代升級,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機制。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升級需要為導向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在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團隊上取得新突破。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做好廣納群賢的人才選拔工作。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機制。推進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
第二,加速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中央企業、國有企業要發揮好戰略支撐作用,在服務國家大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當中彰顯應有價值。以市場化方式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內部專業化整合,把橫向的相應產業通過整合實現“一企一業、一業一企”,提高企業集中度,增強集約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產業化整合,立足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在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內部,還要突破現有領域,向全社會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張開雙手,用市場化方式進行股權合作,共同推動國家現代化產業發展。要持續推進國企的重組整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從根本上減少重復投資和同質化競爭,進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三,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中央企業、國有企業要將改革三年行動形成的成果固化,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全面采取建設世界一流的相關行動。一是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厘清黨組織、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權責邊界。分層分類、動態優化中央企業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加快建設專業盡責、規范高效的董事會。二是持續優化評價責任機制。健全規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機制、全員績效考核機制,推動中長期激勵擴面提質。構建完善全員新型經營責任制,更大力度落實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集團總部原則上實現全覆蓋。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三是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注重國企民企的協同發展,支持國有企業適時引入高度匹配、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促進國有企業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要求,結合國有企業的戰略規劃,引導混改企業明確定位、聚焦主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強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在股權、經營、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打造現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