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冰菁(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843年間是青年馬克思轉向唯物主義的重要思想發展階段。一般認為,由于《萊茵報》時期遭遇現實利益難題與費爾巴哈哲學,馬克思開始轉向唯物主義,《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便是此思想轉變的理論成果。在這一作品中,馬克思提出了現實決定觀念、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唯物主義觀點,以此批駁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唯心主義論斷。如今,MEGA2《克羅伊茨納赫筆記》文本更全面地呈現了馬克思轉向唯物主義的真實思想進程,除了物質利益難題與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馬克思完成向唯物主義思想的轉變,也離不開自身獨立的歷史研究。馬克思在1843年3月離開《萊茵報》之后,于同年5—9月來到克羅伊茨納赫,在此展開了對英、法等國的政治歷史研究,撰寫了《克羅伊茨納赫筆記》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正是在《克羅伊茨納赫筆記》的歷史研究中,馬克思通過探究國家在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歷史變化,逐漸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不同角度認識到,市民社會圍繞財產的所有制關系對國家與政治起著決定性影響,這為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法哲學國家理論,轉向唯物主義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具體來說,在《克羅伊茨納赫筆記》的筆記本I中,馬克思提要式地記錄了從公元前600年至16世紀末的法國歷史,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經濟領域的航海貿易、市民階層的興起;政治領域的國家議會;宗教領域的十字軍東征等。但自筆記本II起,馬克思閱讀摘錄的主題逐漸明確,主要聚焦私有財產對統治關系、社會秩序、政治權利等的決定性影響。比如,在研讀達魯的《威尼斯共和國史》時,馬克思主動寫下“關于特權的產生”的德文標題,并摘錄了四段法文內容,討論的便是私有財產決定著特權統治的形成。在他看來,武力僭越無法維系特權統治的長久延續,只有土地所有權才能帶來基于人身依附關系的特權統治,獨立于人之外的財富才是權威的代名詞,“領土所有權帶來兩種權利,所有者將會擁有管理一般事務的權利,另外會衍生出他與統治者、土地上的佃農的關系”。同時,在摘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時,馬克思一般沒有留下表達個人觀點的評論,卻在涉及私有財產與法律關系時寫下德文“盧梭在此處寫了一句奇怪的評論”,直指社會運轉過程中人所具有的私有財產多寡影響著政治領域中的法律關系與平等關系等?!霸趬恼南旅?,這種平等只是虛有其表;它只能保持窮人處于貧困,保持富人處于占有。事實上,法律總是有利于享有財富的人,而有害于一無所有的人。由此可見,惟有當人人都有一些東西而又沒有人能有過多的東西的時候,社會狀態才會對人類有益?!?/p>
隨后,馬克思更在閱讀巴約爾《對斯泰爾夫人遺著(法國大革命紀實)考證》的過程中進入了更為廣闊的歷史視角,確證無論是在封建社會還是在資產階級社會中,私有財產都是社會秩序建構的重要基礎。一方面,馬克思記錄到,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封建社會中,古老的封建統治秩序根植于土地所有權之上的人身依附關系,人們被牢牢捆綁在其所耕種的土地上,土地所有權是封建社會統治運轉的根本依據?!胺饨ㄖ贫取磺卸寂c之相關。它是從不會消亡的土地開始,這些土地是被組織起來的、互相協調的,可以說是被嚴格管控的;人類依附于土地并受到管轄土地的法律的約束……封建主義是一個擁有千人頭目的專制主義,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對人類的普遍奴役?!绷硪环矫?,馬克思關注到,在法國大革命之后,封建社會及基于土地所有權的人身依附關系被徹底終結,取而代之的是依據財產所有權建立的資產階級社會?!拔覀兂姓J這種安排,即把財產權視作為首要的因素、作為秩序的原則、作為擁有它的人的最強保證?!痹谫Y產階級社會中,財產所有權不僅被視為資產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合法性來源,而且決定著人們享有的社會地位、政治權力、道德狀況等?!案锩鼛砹诉@次偉大的審判。結果是,財產擁有對人的所有權利,也就是人獲得了財產權保障的所有權利……根據一個人所擁有的,一個人被認為擁有享有某些權利所需的智慧、教育和道德,以履行某些政治職能。這樣,理性或法律就取代了封建制度。對那些只擁有財產權的人來說,財產權就是證明?!?/p>
可見,正是在這一輪歷史研究中,馬克思才逐漸認識到,國家與政治并非由抽象的絕對理念或思辨理性決定;相反,現實層面的國家政治活動會被市民社會的財產關系左右,公民在政治領域中的社會權利和等級會受到私有財產多寡的影響。因此,國家與政治并非如黑格爾所言決定著俗世的市民社會;相反,圍繞財產所有制關系的市民社會對國家與政治起著決定性影響。最終,馬克思研讀蘭克的《歷史—政治雜志》時,在《克羅伊茨納赫筆記》第四冊撰寫了罕見長評,表明在歷史現實中并不是如黑格爾所說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因此,當黑格爾把國家觀念的因素變成主語,而把國家存在的舊形式變成謂語時——可是,在歷史真實中,情況恰恰相反:國家觀念總是國家存在的[舊]形式的謂語——他實際上只是道出了時代的共同精神,道出了時代的政治神學?!边@預示著《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顛倒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唯物主義觀點即將誕生。
在與《克羅伊茨納赫筆記》同期寫作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相似地借助歷史現實的具體研究批判了黑格爾關于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唯心主義觀點,指出歷史的發展揭示了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塵世的私有財產決定國家與法。比如,馬克思陳述道,市民社會是根據個人私利組織起來的任意狀態,“現代的市民社會是實現了的個人主義原則”。而黑格爾將國家視為能夠超越市民社會的普遍性領域,在這里人能克服利己主義而追求普遍的善。為此,黑格爾支持國家設立君主立憲制與長子繼承制,旨在讓政治權力介入,使國家獨立于私有財產來決定市民社會的發展。但歷史現實揭示出,國家與市民社會逐漸分離,公民雖被宣稱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在市民社會中金錢、私有財產等因素重新構筑了社會等級?!皻v史的發展使政治等級變成社會等級……人民的單個成員在他們的政治世界的天國是平等的,而在社會的塵世存在中卻不平等?!币驗椤啊疅o依賴性的私有財產’或‘真正的私有財產’不僅是‘國家制度的支柱’,而且還是‘國家制度本身’”。于是,馬克思認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的私有財產決定了國家與法;黑格爾顛倒地認為國家理念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錯誤地“把長子繼承權描寫成政治國家對私有財產的權力。他倒因為果,倒果為因,把規定性因素變為被規定的因素,把被規定的因素變為規定性因素”。因此,《克羅伊茨納赫筆記》實際上為馬克思提供了一條從歷史現實角度思考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全新線索,有助于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開展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與向唯物主義思想的轉變。
然而,在1843年轉向唯物主義時,馬克思雖然已經注意到圍繞財產所有制關系的市民社會對國家的決定性影響,但并未準確把握市民社會的客觀歷史內涵。這體現在馬克思在《克羅伊茨納赫筆記》中雖然逐漸觀察到現實層面私有財產對國家與政治的決定性作用,但他仍流露出批判與否定此種現象的倫理傾向。特別是在筆記本Ⅳ摘錄瓦克斯穆特《革命時代的法國史》時,馬克思注意到,雖然在法國大革命后公民被宣稱平等地享有各種權利,但在資產階級議會制政府的統治下,現實正如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吉倫特派領袖韋尼奧所言:“公民的平等只是這些權利的平等,即財富上的平等,而不是人頭稅、力量、精神、活動、工業和勞動的平等?!?/p>
那么,到底要依據何種原則構建國家與社會呢?馬克思以羅伯斯庇爾未發表文獻中的話表明心跡,“內部的危險來自于資產階級;為了戰勝資產階級,必須重新聯合起人民”。言下之意,不能使國家為私人利益所把持,必須拋棄私有財產帶來的不平等,實現真正的人民主權與平等。因此,在同時期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繼續批判市民社會只是私人利益任性聚合的結果,認為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因素應該是人的本質的共同實現,應該恢復市民社會、國家等對象化產物的屬人本質,“在闡述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時把人的這些社會存在方式看作人的本質的實現,看作人的本質的客體化……人始終是這一切實體性東西的本質,但這些實體性東西也表現為人的現實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共有的東西”??偠灾?,此時馬克思既反對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思辨哲學觀點,也指出應該基于人的本質克服由私人利益組成的市民社會。這說明,在1843年間,馬克思雖然已經通過歷史研究顛倒了黑格爾思辨哲學,從而實現了向唯物主義思想轉向,但在社會歷史觀上仍透露出隱性的唯心主義色彩。不過,從具體的歷史現實出發考察市民社會與國家,為馬克思進一步深化唯物主義,開展圍繞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