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麗君(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省人才發展研究院院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和人才專章論述,指出三者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萍甲粤⒆詮娛菄覐娛⒅?,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主要力量,而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可持續自主供給人才資源、科技力量的重要保障。面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亟須從戰略協同、策略集成、補齊短板出發,加快構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體”的人才工作協同體系。
戰略協同是構建“三位一體”人才工作協同體系的重要前提。首先,做好戰略規劃協同。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應聚焦“四個面向”,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從財政投入、資金分配、產業布局、研發項目和教育工程、人才計劃等方面做好規劃協同,并力求通過立法方式加以保障。其次,做好戰略布局協同。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高層次人才集聚的城市和地區,應做好創新廊道的戰略布局,圍繞人才鏈布局創新鏈、產業鏈。再次,做好工程協同和政策協同。相關部門可以在人才工作中聯合實施人才工程,協同頒布政策,共同破除現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打破部門壁壘,形成互補和支撐。
策略集成是構建“三位一體”人才工作協同體系的必要途徑。統籌協調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重在共同構建一個創新開放的生態系統。首先,打造良好的城市治理大生態,協力提升城市品質,推動資源要素集聚。不僅要關注對特殊人才的特事特辦,更要加大對教育和醫療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提供高效便捷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和體育環境,充分發揮技術經理人中介、人才中介、金融中介、法務中介等專業化中介市場力量。其次,協同制定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制度規范。制度決定了創新要素能否有效融合和創新活力能否激發。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多部門亟須協同制定有利于創新的制度規范,如推動人才要素流動、交換和增值的開放交流機制;鼓勵變革、寬容失敗的容錯糾錯機制;鼓勵知識共享、激勵團隊合作的合作共享機制;保障創新收益、認可人力資本價值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再次,匯聚城市群合力,以區域一體化推動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優化人才生態系統,推動形成既有“龍頭”帶動又有“雁陣”跟隨的城市群人才發展格局,實現區域內統一人才市場。多部門應協同建設一體化的規制環境,如跨區域政務協同、跨區域人才認定、跨區域統一標準的人事仲裁機制、公共服務普惠開放和一體共享等。
補齊短板是構建“三位一體”人才工作協同體系的關鍵環節?!叭灰惑w”的人才工作格局,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尤其需要抓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高等教育既具有人才培養的功能,也具有吸引人才流動、集聚和遷移的功能。在全球范圍內,我國高等教育相對落后,其短板主要體現為創新型人才培養不足,交叉創新、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有待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不足,國際師資、國際生源、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相對匱乏。據研究表明,中國U10畢業生深造比例從2017年的37.87%上升到2021年的50.74%,但僅有30%的學生選擇在國內深造。與此同時,全球G100畢業生選擇赴中國深造的比例呈持續下滑態勢,從2.64%下降至1.25%。由此可見,補齊高等教育短板,應重點加強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首先,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變革,提升高等教育培養和吸引國際人才的競爭力。做強“留學中國”品牌,從“引進來”角度,開展在地國際化教育,鼓勵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國際學者,利用多元課程、國際會議等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國際合作教育。從“走出去”角度,深入開展與世界知名大學的交流與合作,有序推進中國高校的海外分校建設,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其次,以更積極、有效和開放的留學政策和人才政策吸引全球智力。在吸引留學生方面,可以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新大國和關鍵小國(如瑞典、瑞士、丹麥、挪威等)的優秀人才。面向重點發展領域設立留學生獎學金,放寬留學政策。完善優秀留學生永久居留、創新創業等保障機制,吸引留學生畢業后進入中國勞動力市場。擴大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以建設重大科學裝置、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為抓手,增強對國際一流人才的承載力。再次,更高水平地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融合。結合國家戰略性發展需求和就業熱點,深化學科體系、研究領域和人才培養方式等改革。大力推進科教融合,面向全球和全國設立專項科學基金和獎項,邀請全球科學家加盟研究。發揮科創策源地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人才和高等教育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