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曲哲涵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作為宏觀治理的重要基礎和宏觀政策的重要手段,進一步發揮好財稅政策支農強農的扶持和引導作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財稅政策持續增投入、強引導,在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推動縮小城鄉差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加力提效、精準施策。2022年,為有效應對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中央財政在關鍵節點分3批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補貼400億元,有力調動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積極性;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央財政2022年安排的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較上年增加84.76億元;將農、林、牧、漁業行業企業納入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一次性全額退還存量留抵稅額政策范圍;中央財政投入超百億元推動構建省縣鄉梯次布局、點線面協同推進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財稅政策全方位發力,讓農民群眾對黨的惠農政策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作為宏觀治理的重要基礎和宏觀政策的重要手段,進一步發揮好財稅政策支農強農的扶持和引導作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穩步提升財政投入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繼續調整優化補貼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要通過增加農業水利建設投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升保障水平等,來提高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減少農業發展風險、穩定農民種糧預期。要完善支農資金政策,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支持各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使鄉村更加美麗宜居宜業。
提高財稅惠農效果,需要依靠改革增動力、添活力。一方面,須加大資金統籌力度,避免“撒胡椒面”,綜合考慮鄉村振興“補短板”“鍛長板”所需,通過優化涉農資金源頭整合、實行大事要事清單管理、加大資金資源同向集聚力度等方式,進一步打破條塊管理分割、資金使用分散的局面,實現涉農資金“握指成拳”;另一方面,要提高部分農業補貼項目的針對性,真正發揮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此外,要注重財稅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完善財政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提高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信貸的能力,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共同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最大限度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乘數效應。
保證涉農財政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落地有聲”,要防止“跑冒滴漏”,加強管理,強化問責。要利用好現行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確保財政資金“一竿子插到底”,同時運用預算管理一體化以及稅收大數據等手段,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對涉農資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進行全鏈條跟蹤管理。對“補人頭”“補地頭”等各類惠農補貼和涉農稅惠政策的效能,要進行階段性總結、評價,不斷動態調整完善。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用好財稅政策“指揮棒”,聚焦重點,加大力度,強化措施,將更好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億萬農民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