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v1xz2"><table id="v1xz2"><blockquote id="v1xz2"></blockquote></table></ruby>
  • <menuitem id="v1xz2"></menuitem>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新時代我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取向與理路
        首頁> 論文推薦 > 正文

        新時代我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取向與理路

        來源:《中國高教研究》2023-04-06 14:51

          作者:韓延明(山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郭峰(濟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摘 要: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我國大學肩負的歷史使命、政治責任和發展機遇。伴隨著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不斷推進,大學服務國家戰略呈現出諸多與時偕行的新表征新取向。以“確立服務國家戰略理念”為先導,以“恪守育人為本”為核心,以“堅持學術為根”為動力,以“廣開服務渠道”為關鍵,以“優化制度環境”為保障,已成為新時代我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推進理路進路。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國家戰略;多維取向;服務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大學也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階段。據教育部2023年3月23日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3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65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6%,已經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并將逐漸進入普及化深度發展階段。較之以往,新時代大學在奮進新征程中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顯得更為緊迫,肩負的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任更加切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同志在“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也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有力回答“強國建設、教育何為”這一時代課題,著力發展支撐引領國家戰略實施的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些都向新時代大學提出了重要的理論研究命題和行動指導理念。

          一、新時代我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多維取向

          大學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站,是大國崛起的必要倚重。由大學的屬性及職能所決定,服務國家戰略是大學的必然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毙聲r代大學只有把握時代脈動、強化使命擔當,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的“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國家戰略導向下的大學功能,才能獲得更多更廣更大的支持,并在人才培養質量、科技支撐能力、社會服務水平和國際教育合作等方面實現歷史性躍升,進入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一方陣,成為實施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引擎。

         ?。ㄒ唬┰谵k學方略上,新時代大學更加重視服務國家戰略

          辦學方略是為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而著重實施的方針和策略。新時代大學應首先確立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方略,以卓越人才和創新科技支撐引領國家現代化建設,進而從戰略上重塑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版圖。

          回首我國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主要是落實黨和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優勢人群的高等教育需求,為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服務,為我國高等教育調整結構、擴大規模、提升水平、走向世界攻堅克難,為我國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力量。進入新時代,大學重點在于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科技強國戰略、教育強國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資源優勢賦能有關產業結構、協同創新、區域共享、對外開放等,更多地向教育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輻射,有效解決相對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機會問題,以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今,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大學更應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推動現代化強國建設而各顯其能,與科技、產業、社會、國際有機銜接,通過培養富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促進科技的創新發展、搞好接地氣的社會服務和強化國際教育交流等,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就此而言,當美國先后宣布將我國的北京郵電大學、同濟大學、“國防七?!钡?8所大學列入被制裁的“實體名單”時,我們對這些大學更加肅然起敬,說明這些大學真正出色地服務了國家發展戰略,堅定地捍衛了國家核心利益,把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寫在了中華大地上并響徹全球。

          大力加強高校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的高質量建設與協調發展,是新時代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突破性切口和創新性路徑。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清華大學時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梢?,“四新”建設是改變中國高等教育整體面貌、位勢、實力和競爭力的創新領跑方略,是從教育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培養方式等方面對高等教育進行的全方位改革。建設“四新”旨在提升“四力”:新工科提升國家硬實力,新文科提升文化軟實力,新農科提升生態成長力,新醫科提升全民健康力。

          具體而言,涉新工科建設的高校,要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體系,培養出能引領時代發展、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并提出高等工程教育國際認證的中國方案、中國標準,且逐步將中國標準變為世界標準。涉新醫科建設的高校,要從事關國計民生的高度看待高等醫學教育,從原先的醫療教育為主變為集預防、治療、康養三位一體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教育,形成適應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要求的高質量教育發展體系,把醫學生培養成為集道術、仁術、學術、技術和藝術于一體的高素質全科醫生和護理人才,積極服務“2025和2030健康中國計劃”。涉新農科建設的高校,要緊緊圍繞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提質賦能,著力提升愛農興農強農新型人才培養能力、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和農林教育國際競爭力。涉新文科建設的高校,要著力培養堅定“四個自信”的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努力建設學科布局優、學術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務能力強、國際影響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適應國家需求支撐知識創新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本土化和競爭力,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中形成多元互動的國際化人文交流大格局。

         ?。ǘ┰趯W術發展上,新時代大學更加彰顯協同創新

          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獨樹一幟,其協同創新的學術發展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支柱。新時代大學的學術發展,主要體現為緊緊圍繞國家戰略性規劃以及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探索跨學科、跨學校、跨領域、跨國界的協同創新研究,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實踐的科技成果轉化向社會提供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同時,大學通過開展需求牽引式科研聯合攻關,實施從單兵作戰轉向協同創新、從單一學科研究轉向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從高校自主研究轉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等有效科研組織模式,創新學術平臺支撐體系,培育和催生新的學科和學術增長點,構筑科技創新高地。如澳門大學為了助力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與港澳、國外以及我國內地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企業等合作,并成立了珠海澳門大學科技研究院,設立了多個合作平臺和國家實驗室,助推澳門建設成為大灣區西岸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高地。

         ?。ㄈ┰谌瞬排囵B上,新時代大學更加凸顯學習者的中心地位

          國際著名學者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和特倫茲尼(Terenzini)在《大學怎樣影響學生的發展》中提出:“大學的質量高低、大學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個體的學習努力程度和學習參與程度所決定的,卓越的大學應當把政策、管理、資源配置等落腳和圍繞在鼓勵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迸c大眾化教育階段所體現出來的學歷教育觀相比較,新時代大學更加注重提供高品質的教育,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自我發現能力,更加凸顯學習者的中心地位,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力。這也是新時代大學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著力點。

          在當下世界高等教育學術資本主義、學術官僚主義、學術功利主義、學術霸凌、學術庸俗等思潮的沖擊下,凸顯學習者的中心地位,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并置學習者于整個高?,F代化治理體系的優先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年11月在《學會與世界共生: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中發布了《2050年教育愿景宣言》,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人的主體性”。新時代大學要注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實施全員、全程、全面、全力為學習者提供最優質的深層學習服務,推動基于問題和項目的學習,建設以大數據為依托的教學質量常態化監測體系,通過課堂參與度和學業挑戰度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對學習者實施精準化分類指導和個性化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和人民群眾的高等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也是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根本把握與具體體現。

         ?。ㄋ模┰诮虒W模式上,新時代大學更加注重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

          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作為一個開放的教學多元系統,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學生創業賦能增效、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有效舉措,體現了著力培養時代新人和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深度探索。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的深度與廣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競爭力和勞動力市場需求。

          科教融合的本質是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教學—科研—學習的循環往復和交叉融合中進行知識的傳授、傳承和創新,在師生學術共同體互動式科研探索中培養優秀人才。通過科教融合,增強教學內容的高階性、時代性、科學性和挑戰度,以興趣引導、潛能激發、能力培養和水平提升為目標,統籌科教雙方資源,深化校地協同創新,將科學研究的前沿成果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把科技創新資源轉化為高水平育人資源,把校企合作優勢轉化為高質量育人優勢,推進學科專業適應性調整、前瞻性布局和結構性變革,實施融合貫通式人才協同培養,在科技創新成果進學校、進教材和全方位滲透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催生學科交叉研究新的生長點,完善科教融合創新教育生態。

          產教融合的本質,是在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跨界合作基礎上實施協同發展,以培養各類高質量應用型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意義深遠。產教融合,旨在通過發揮校、政、行業、企業、社會等多主體聯動作用,使大學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做到產業需求導向與培養目標導向相統一,將區域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的創新性、實踐性要求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要素,促進專業建設和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實現產教貫通、產用結合,培養“敢闖會創”的高素質復合性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在校內表現為通過建設科學研究實驗室、技術園區、企業孵化器等打通產教融合的渠道,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促進跨學院、跨學科的交叉融合、互動發展;在校外表現為匯聚各類社會資源、拓展育人空間,與政府、行業、產業和用戶實現多元主體的跨界整合,面向產業需求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通過產教融合,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前沿,打造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相聯動的教育教學平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有力推動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ㄎ澹┰谥卫硇螒B上,新時代大學更加趨向文化治理

          就新時代大學而言,其治理現代化、質量多樣化、信息數字化、培養個性化、學習終身化、教育國際化的特征將更加凸顯。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治理注重“制度現象”相比較,新時代的大學治理更加注重文化治理。文化治理即“透過文化和以文化為場域達至治理的目的”,通過文化治理達成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堅守文化立場,強化價值認同,建設精神家園。文化治理能夠實現大學治理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高度契合,高質量提升治理的能力和實力,充分發揮治理的效力和活力。這種文化治理體系,既包括有效解決校內管理者、師生員工和各利益群體之間關系的內部治理體系,也包括妥善處理學校與政府、企業、社區、社會各界和民眾之間關系的外部治理體系。

          新時代我國大學的文化治理,一是要深深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落細落實黨對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以革命文化、先進文化和時代文化引領和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政治生態;二是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牽引,遵循辦學規律、育人規律、治理規律、評價規律等,統籌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要做好“文化+”文章,大力闡揚并建設以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校訓、大學章程、大學傳統等為主體的大學文化,從“文化傳承”到“文化創新”,營造和諧健康的文化生態和心理環境,為激發大學師生的創新意識、審美能力、文化素養和道德行為提供精神動力,并以文化治理的思路對大學內部治理進行有機化、內在化和整體化的改進;四是高水平建設具有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一方面為大學內部文化治理建言獻策,更重要的是,通過提供文化產品、開展文化服務平衡不同人群之間的社會需求,為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重大需求提出咨詢、資政和建議參考。另一方面,新時代大學要充分發揮思想源、人才庫、智囊團、文化傳播中心和科技創新高地的作用,以引領社會變革的文化精神,分層次分類型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科技需要,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長期性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應用研究、對策研究,助力社會治理創新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新時代我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推進路徑

          國家戰略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戰略,是指導國家各個領域的總方略,是關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文明的頂層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提出了“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并再次強調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新時代大學應以超常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融合時代使命、國家責任和社會需求,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爆發出超強能量。根據新時代大學面臨的新取向和新時代對大學的新要求,提出如下推進理路。

         ?。ㄒ唬┐_立服務國家戰略理念:新時代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先導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币虼?,新時代大學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既是天職所系、使命所在,也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既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要求,也是應對世界百年變局、贏得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必由之路。就其本質而言,服務國家戰略,是新時代大學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理念、睿智、布局、方略、創新等要素的多重集成,是大學人品德、才能、胸襟、眼界、膽識等特質的內在綜合。政府應把大學服務國家與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的舉措與成效列入“雙一流”建設方案、高校辦學評估內容和社會貢獻度評價指標,通過典型示范、理念引領和行動支持的方式予以強力推進。

          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理念,是指對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觀念體系。其中,理性認識是對服務國家戰略的基本觀點和審時度勢,理想追求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價值取向、發展目標和使命擔當等。

          確立服務國家戰略理念,一是要提高認識,深刻領悟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獨特地位和樞紐作用。大眾化階段不同程度存在的高等教育企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傾向,對我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高等教育企業化傾向,導致大學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和科研成果,淡化了人才培養。高等教育商業化傾向,導致大學過分注重急功近利的實用研究,弱化了基礎理論研究。高等教育市場化傾向,導致大學過多關切資源配置,造成大學之間以及大學內部的不均衡狀態。新時代大學要堅決遏制這種傾向,“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倍且硇园盐崭叩冉逃l展趨勢,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追求真理、創新知識為鵠的,立足神州大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大學教育體系,警惕在學術資本主義思潮下大學畸形產生的“失去靈魂的卓越”。三是要充分彰顯大學的社會價值,使大學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并引領社會,不斷提升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水平和效能。

         ?。ǘ┿∈赜藶楸荆盒聲r代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秉h和國家對培養各類優秀人才的要求,正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追求。新時代大學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匯聚向上向善力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通過完善高質量人才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全鏈條培養制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質量、整體質量和成熟質量,卓有成效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1.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集中詮釋和表達,也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首要任務。一是大學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時代大學要切實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扛在肩上,按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人才工作規律辦事,將培根鑄魂、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深化以黨史為重心的“四史”學習教育,傳承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涵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愛國情懷、道德情操、價值認知和新風正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二是大學要引導師生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要強化學術誠信、科研倫理和學者自律建設,抨擊和遏制學術腐敗、圈子文化、學閥習氣等,創設風清氣朗的學術生態環境。三是要理性面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國際多元文化,增進文化互鑒。要引導和教育學生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同時,大學要通過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先進元素,推進優質辦學資源海外布局,建構基于“中國特色”、置于“世界視域”、凸顯中國高等教育價值和氣派的話語體系。

          2.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人力資本是一種稟賦要素,創新型人才是內生經濟提質增效和產業結構迭代升級的動力源泉。新時代大學要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引領下創新教育模式、培養高質量人才。一是明晰服務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強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這一戰略的核心是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其根本在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涌現。新時代大學理應通過文化育人、學科育人、實踐育人等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全要素推進系列卓越人才培養,并加快緊缺人才培養,走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不斷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支撐和推進以創新驅動為重要表征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二是革新以服務國家戰略為主導的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學科專業建設是高校立命之本,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平臺。新時代大學要找準本校優勢和特色學科專業與國家戰略需求的結合點,深化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學體系、課程體系、管理體系改革,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交叉學科專業,形成獨具特色的“高峰”的學科專業群。要瞄準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依托高水平學科建設構筑高質量發展支點,開發建設多介質、數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態教材,強化重點、分類建設、突出特色、打造高峰,構筑開放、科學、結構合理、適應國家戰略需求的一流學科生態體系。三是以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教師要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借力多樣化的現代信息技術服務平臺,不斷創新大學教育的模式、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獲得精準化培育和個性化發展。

          3.要高水平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在融洽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學師生共同構成了一個教學相長、雙向互動的學術共同體。而“科學和學術的目標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行動才能夠最有效地得以實現,從長遠來看,任何領域的學術和科學如果沒有學生盡早的和積極的參與都不可能繁榮”。教師和學生通過共同的學術探索,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良好的科學素養,而且能夠增強師生情感和合作精神。在學術共同體中,教師與“教室里的未來學者”展開廣泛的對話,能夠促進師生共同對知識的創新和對真理的探究,在“確保學術之火不斷燃燒”的同時,還使師生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積極的學習體驗,從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ㄈ﹫猿謱W術為根:新時代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笨萍紕撔率菍W術價值的彰顯,學術價值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就其本質而言,學術是在人類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識創新體系,也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資本和源泉。

          1.新時代大學要積極參與國家多元學術人才力量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教育部也多次明確要求:高校要“積極參與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集聚一批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青年人才”。新時代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要通過加快布局前沿科學中心、構建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平臺和國際化創新平臺,大力培育和重用學科領軍人才及高水平學術團隊,充分發揮高端人才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經濟發展中的“頭部效能”和“磁場效應”,并有計劃、有目標地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點放在培育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創新團隊上,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要加大理工科人才培養分量,深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提升人才結構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要建立公平、高效、有序、多元的人才流動機制、人才關懷服務機制、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以及與產業動態變化相適應的人才預警調節機制。

          2.新時代大學要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調發展。一是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基礎研究。就目前來看,“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A理論研究雖然可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但卻是進行學術、理論、技術顛覆性創新的源頭,尤須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新時代大學應通過深化書院制、導師制、小班化、學分制改革和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等,深度參與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著力構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自主培養中國范式。要通過強化基礎研究,夯實學術發展的根基,錨定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追求極致、挑戰極限,力爭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避免學術資本主義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二是要以平臺思維加強應用研究。學術研究不應停留在象牙塔的狹小空間之內,應拆除圍墻、優勢互補,解放思想、開放環境,構筑與企業和社會深度融合的“開放大學”,搞好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使大學更加貼近新時代躍動的社會發展脈搏,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中大力彰顯應用研究的巨大效能。三是要處理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如果說應用研究是解決今天的問題,那么基礎研究就是解決明天的問題甚或后天的問題。如今,世界科技創新活動已經進入高度密集期,創新速度和科技成果轉化周期愈益加快。大學應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協調發展和良好生態營造,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和制高點,為大學服務國家戰略提供不竭動力。

          3.新時代大學要推動學術守正與創新一體化發展。在新時代,大學是創新主體的“最強大腦”,理應在源頭創新、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等方面領軍前行,搞好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研發。大學要把握學術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深化學術研究,堅守學術良知,積極引領創新文化建設,提升大學創新力和公信力。同時,要理性處理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如果大學只滿足于學術守正,弱化了學術創新,就難以承擔起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相反,如果學術發展一味追求創新,忽視了學術守正,學術創新也容易偏離正確的研究方向。

         ?。ㄋ模V開服務渠道:新時代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

          新時代大學要準確研判國際國內社會發展趨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教育強國、面向“一帶一路”建設、面向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面向高水平學科發展和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等,廣開適應國家戰略需求的服務渠道。

          1.新時代大學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各有側重地分類分層開展科技創新。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應成為國家原始知識創新和科學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從世界范圍來看,迄今對人類具有深刻影響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誕生于研究型大學。以衡量原創性重大理論和創新性科技成果產出水平的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發表的論文(以下簡稱“NS論文”)為例,其2/3由大學發表。同時,3/4的諾貝爾科學獎由大學摘取。在我國,高校發表的NS論文數占全國的70%以上;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發表論文數占全國的80%以上;獲“國家科技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占全國2/3以上;牽頭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占80%以上??梢?,我國大學的創新實力、創新活力和創新影響力在不斷增強和提升。

          新時代大學要充分發揮在學科、人才、團隊、課題、課程、項目、實驗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突出質量效益、社會貢獻度和國際影響力,突出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研究,突出與產業發展、社會需求、科技前沿緊密銜接,突出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促進多學科人才的價值提升。特別是在軍工、輕工、重工、農業、醫療、航天、海洋、能源、環境、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清潔技術等高新科技領域進行創新性研究。要密切關注行業發展面臨的戰略性問題和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攻克科技難關,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2.新時代大學要圍繞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等,因地制宜地分區分片開辟服務渠道。要讓以大學為依托的科技創新集群對周邊地區及腹地產生重大的創新驅動和輻射帶動作用。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要求,京津冀區域的大學應服務于“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流域的大學應側重于“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的大學應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的大學應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大學應通過實施西部高等教育集群發展、促進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助力“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三省的大學應研究“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華中區域的大學應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的大學應研究“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革命老區的大學要按照《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中的有關要求,著力于研究老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大力弘揚老區精神等。大學要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并引領諸行業創新發展,激發區域高等教育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教育振興、人才振興等。

          3.新時代大學要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各賦其能地搞好高新精尖等關鍵技術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兩院院士大會上要求 “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制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先進制造、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此外,共同富裕、數字經濟、“雙碳”減排、氣候變化、疫情防控、全過程民主、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也是新時代大學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從而實現原創性重大科技突破和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此外,大學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學術聯盟等的多元協作、互聯互通,聚焦新發力點、培育新增長點,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努力打造“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

         ?。ㄎ澹﹥灮贫拳h境:新時代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保障

          大學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在制度環境的激勵和約束下實現。優化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制度環境,需要國家、地方、高校和社會各界齊抓共管、協力營造。

          一是政府要全面落實高等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為大學服務國家戰略創造優越的環境和條件。要不斷完善激勵和保障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法規條例,改善和優化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體制機制,有序規范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內容、組織和形式。要結合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時代要求和指標體系,按照學術機構的特性不斷健全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政策體系,系統化地在關鍵要素完善上建章立制,消除學術資本主義對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沖擊和阻礙。二是大學與政府、企業、社會各界等利益相關者應對大學服務國家戰略形成廣泛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一種意向性反應、肯定性體認和內生性動力,是大學凝聚利益相關者的精神紐帶,是大學與校外各方合作的持續基礎,其核心是對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觀念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和行為認同。三是國家要完善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管理機制,包括激勵機制、協調機制和評價機制。在激勵機制上,要考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大學的差異化,建立和實施多渠道、多層次、多樣性的激勵策略,引領和指導大學根據各自的優勢和特色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避免將激勵因素變為保健因素。在協調機制上,政府應做好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形成以大學牽頭,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多元參與的協同創新服務體系,避免項目重復、資源浪費。在評價機制上,要完善分類評價、成效評價體系,更加注重理論創新的貢獻度、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度、推動科研方法創新的引領度。政府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監督和矯正功能,對大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項目、進程、成效、影響、后續潛力等進行及時的評估、調控和改進,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更具活力的新時代大學教育評價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蔽覈髮W不僅要進入新時代,還要贏得新時代,更要引領新時代。就此而言,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新時代我國大學一種既高屋建瓴又緊接地氣、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具理論意義又有實踐價值的光榮使命,是高校肩負的政治責任和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任重道遠。新時代大學理應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履職盡責、挺膺擔當,多措并舉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不負黨、人民和時代的殷殷重托。(參考文獻略)

        [ 責編:李彬 ]
        閱讀剩余全文(

        相關閱讀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成果展亮相

        • 2023上海車展在滬開幕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4月16日,四川省興文縣舉行“2023首屆四川·興文開秧節暨癸卯年谷雨祈?;顒印?/div>
        2023-04-18 11:27
        2023年4月12日,游人在廬山三疊泉景區合影留念。
        2023-04-13 09:30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2023-04-11 13:44
        2023年4月9日,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下盤村古侗寨,數千名侗族群眾和游客歡聚
        2023-04-10 10:15
        2023年4月7日,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平鋪鎮茅垾村,鄉村田園水網密集、縱橫交錯、綠意嫣然,繪就了一幅春日畫卷。
        2023-04-08 09:12
        2023年4月4日,江蘇無錫,居民將分類好的垃圾投入流動收集車。
        2023-04-05 09:59
        2023年4月4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招堤國家濕地公園,放眼望去綠色撲面而來,呈現出一幅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
        2023-04-05 10:16
        2023年4月2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新安江水域,游船航行在江面上。春日里,新安江兩岸的青山與徽州古村落相映成趣,山水畫廊風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2023-04-04 10:13
        2023年3月5日,春日里的滕州市通盛路小學雷鋒廣場熠熠生輝
        2023-03-26 17:13
        2023年3月24日,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關壩鎮涼風生態漁村春意盎然,生態如畫。
        2023-03-25 22:45
        2023年3月23日,重慶萬盛,山清水秀的黑山谷景區。
        2023-03-25 20:08
        2023年3月22日,重慶萬盛石林景區,各式各樣的花兒競相綻放,姹紫嫣紅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彰顯出濃濃春意。
        2023-03-23 19:14
        2023年3月22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禹越分中心正式啟用。該中心結合老年人就近就便養老的實際需求,集便民服務、文化體育、醫療養老、膳食營養等多種公共服務與生活服務為一體,打造適老化、多元化、智能化養老服務體系。
        2023-03-23 10:36
        2023年3月21日,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博覽會在湖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展期為3月21日至26日,來自國內外156所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參展。
        2023-03-22 10:42
        2023年3月18日,山東日照經開區"天天有崗位月月有招聘"第六場專場招聘會在奎山體育中心舉行,求職者向企業咨詢崗位信息。該區先后組織6場專場招聘會,70余家企業發布崗位7000余個,現場達成就業意向1780人。
        2023-03-19 10:41
        2023年3月18日,河南洛陽,為期兩天的中國小浪底輪滑文化節競賽活動開賽。本次比賽設輪滑馬拉松、速度輪滑(公路賽)、自由式輪滑等5大類10多個小項,來自全國各地154支代表隊的2174名選手報名參賽。
        2023-03-19 10:41
        3月16日,北京,七彩云南亮相2023中國國際珠寶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6日,北京,中國國際珠寶展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4日,中國國際羽毛球大師賽在江西瑞昌揭幕。
        2023-03-15 10:08
        加載更多
        超碰在线国产福利|91精品美利坚合众国|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2019亚洲精品自在线拍亚洲Aa|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ruby id="v1xz2"><table id="v1xz2"><blockquote id="v1xz2"></blockquote></table></ruby>
      1. <menuitem id="v1xz2"></menu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