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深入剖析形成機理、綜合評價發展格局
——讀《中國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研究》有感
作者:邱均平(中國科教評價硏究院院長、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高教強省發展戰略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資深教授)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人文社科的國際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要回應時代精神呼喚,適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隨著計算機新興技術的不斷突破,科學交流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人文社科國際化在新時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武漢大學教授楊思洛等著的《中國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敏銳地捕捉到新技術環境和國際新形勢下,人文社科成果及其國際影響力的特殊性、復雜性和重要性。該著作兼顧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系統把握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態勢,演繹闡釋其影響力產生機理,深度構建人文社科成果影響力的綜合評價模型,使用大數據實證分析中國人文社科三類成果的綜合國際影響力,總結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實踐提供指南,同時也為我國人文社科的學科繁榮發展提供科學對策。
一、視角全面,立足特色
科學研究是內在規范和外在需求的統一。同樣,人文社科研究也需要視角全面的考量。該書的特色在于基于國家現實需求,多角度、多類型、多層次、全過程地構建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綜合評價體系。許多相關研究限于成果影響力評價中各類方法,具有片面性。而該書高屋建瓴,力圖從更深、更細層面分析不同類型成果影響力機理,進而設計系統、綜合評價體系,為具體實踐提供示范。
具體而言,一方面,該書立足于國家戰略需求,融合國內外研究精華,把握研究走向。以國際競爭格局和國際話語權爭奪背景下,我國人文社科亟需解決的國際影響力不足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另一方面,該書基于科學研究的系統設計,以開放科學、數字化發展為背景,從理論構建(國際成果態勢、影響力形成機理)、方法體系(評價理論模型、評價應用模型)、實踐應用(國際影響力評價實證與提升策略)展開,三位一體、層層遞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輔相成。
同時,該書立足于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的特征,形成適應我國人文社科特色的評價理論與方法體系。首先“理論先行”:考慮人文社科成果的多類別多特征,針對三類主要的成果類型(期刊論文、圖書、會議論文),分析各類成果的國際發表格局與態勢,以考察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情況,認知各類型評價指標與學科表現。然后“演繹機理”:洞察社交媒體環境下科學傳播的新形勢,從學術成果的利用與知識演化全過程,研究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形成的影響因素與動力、形成過程和機制,重新演繹與闡釋其獨特機理。進而“模型構建”:從生命周期分析評價指標遴選和評價方法集成,兼顧產出、學術、社會三大影響力維度,形成適應人文社科特征、科學可行的評價理論與應用模型。最后“實踐應用”:運用大數據與數字化技術分析與評價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從國別、學科、載體等維度開展影響力實證并提出發展建議。全書高瞻遠矚,理論扎實,注重實踐,全面系統地構建了中國特色的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綜合評價體系,是對我國學術評價體系的重大推動與完善。
二、方法得當,研究扎實
新技術環境下,人文社科研究方法需要與時俱進。該書在“五計學”、替代計量學、數據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的基礎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定量與定性互補,綜合采用文獻計量、元分析、問卷調查法、結構方程模型、層次分析法、向量空間模型、因子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多方法的融合使得該書的方法體系構建更具有科學性,國際影響力評估更具有全面性,實證結果更具有可靠性。
在注意方法創新的同時,該書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結合,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提升與評價優化策略兼顧,以新技術(自編程序、云平臺等)、新體系(指標體系、方法體系、數據體系)、新內容(成果態勢、形成機理、評價方法、結構實證、提升策略),系統闡釋新時期人文社科評價研究的新框架,是十分難得的從實踐中汲取養分形成理論,理論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的成果。
該書研究扎實、細針密縷。多源采集、融合千萬量級的人文社科成果數據,從對象維度(成果和國家層面),載體維度(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和圖書等),學科維度(人文社科各分支學科),影響力維度(產出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開展我國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實證,發現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存在語言、學科、載體上的偏好與差異,為我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提供科學依據。
三、結論落地,時代之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梢哉f,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競爭加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提升至關重要??v觀歷史現狀、前沿趨勢、社會環境和內部問題,人文社科評價體系的變革完善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文社科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是贏得國際競爭的重要法寶。然而,我國人文社科國際引領的目標遠未達成,我國人文社科評價體系仍不完善。在此背景下,該書響應新時期國家戰略需求,以國際化的視野,選擇“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這一關鍵命題,專注其理論的重新演繹與應用的進一步完善。在進行理論分析、方法構建、實證結果的基礎上,總結我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評價的現存問題;之后提出六大評價完善對策,為我國人文社科構建一套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新型評價體系提供參考。最后,秉持“不斷累積,飛躍必來,突破隨之”的精神,該書立足于國家、機構、學者等主體,提出我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提升策略,為我國人文社科的學科發展提供實例,為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提供助力。
總體而言,《中國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研究》的出版是我國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可為新時期我國人文社會學科繁榮發展提供依據。該書以“國際成果態勢—影響力形成機理—綜合評價模型—實證分析與策略”為研究脈絡,系統深入地構建了中國特色的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評價體系,視角全面、方法得當、結論落地。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出了我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策略,反映了新時期人文社科評價的導向性、實用性和國際性。該書響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人文社科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